主页 > 科普宣传 > >【中国政府网】 关于疫情,这些疑问有权威回应!
科普宣传

【中国政府网】 关于疫情,这些疑问有权威回应!

时间:2020-02-15 21:29供稿单位:中国政府网打印字号:点击量:

自家卫生间,怎么做清洁防护?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对于普通公众,便后要认真洗手。如果家里没有确诊患者、无症状感染者或密切接触者,卫生间做一般清洁卫生就可以。如果有密切接触者,最好请密切接触者使用单独卫生间。没有条件,可以每天用含氯消毒液(如84消毒液)清洁厕所,并用消毒液擦拭马桶的按钮、圈垫、内部,以及厕所门把手这些容易接触到的部位。


疑似或确诊患者,可以戴有呼吸阀的口罩吗?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呼吸阀式口罩的呼气阀是单向阀门,呼气时,排出气体正压将阀片吹开,迅速将呼出的气体排出,排气过程由于没有过滤层,如果病人佩戴这种口罩可能将病毒排出,所以确诊和疑似病人不应该佩戴此类口罩。


手机需要每天都消毒吗?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手机是高频接触物品,要加强清洁和消毒。建议每次外出回家后可以关闭手机电源,等手机彻底冷却之后,沾取适量75%酒精或使用对电子产品没有损害的消毒产品,包括用消毒纸巾,擦试手机表面,并做好手卫生。


怎么保护一线医务人员的安全?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此高度重视,专门印发了《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技术指南(第一版)》,还有《关于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医院发热门诊管理及医疗机构内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在强化各项感控措施落实基础上,专门对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关注医务人员健康等提出了要求。


怎么用酒精消毒?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推荐最好用在手消毒上。如果用在其他部位,应该是用在面积较小的物体表面。如果用在空气喷雾消毒或者是大面积擦拭和拖擦消毒,一定是有安全隐患的,应该杜绝。


有些企业、商场布置了消毒通道,管用吗?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一些企业、商场甚至一些交通要道布置消毒通道,人员经过时,要对全身喷消毒剂或者做消毒处理以后再放行。这种措施是多余的,起不到切断传播途径的作用。它对通过人员的健康是有潜在危害的,应该避免。


二手烟会传播病毒吗?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根据目前的认知,病毒主要传播方式还是呼吸道传播、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个呼吸道传染病。二手烟不是所说的飞沫传播方式。吸了二手烟,说明隔得很近,这种风险是需要避免的。吸烟时,要保持一定距离,互相之间串在一起抽烟,是有风险的。


医用酒精、消毒液,怎么还是不好买?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目前,84消毒液日产量达到4597吨,手消毒液日产量205吨,医用酒精日产量906吨。这三类产品还都有库存,开工率正逐步提高。短期看,尽管产量能满足需求,但主要是大包装产品,个体家庭对小包装需求量较大,小包装的材料供给还存在一定压力。下一步将督促尚未复工的包材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加强协调。


一线医护人员的口罩够用了吗?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截止到2月11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口罩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94%;一线防控急需医用N95口罩产能利用率已达128%;医用非N95口罩产能利用率达106%。在确诊病例超过千人重点省份,本省内医用N95口罩的产量都有不同程度增长。通过全国统一调度,已经能够保障一线医护人员的医用口罩防护需要。


给湖北运送物资,回来需要隔离吗?
交通运输部 卫生健康委: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对短期向湖北省等疫情重点区域运送物资的司机、装卸工(包括邮政快递车辆司机、装卸工)等提供保障的人员,以及从事道路水路客运但未进入武汉市的司乘人员,经过体温检测符合规定的,在采取戴口罩等必要防护措施的前提下,不得采取隔离措施。


农村医疗条件不好,怎么防控?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农村防控重点在防,“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关键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做好发热人员、外来人员的排查,发现发热的、疑似的要尽快转诊至上级医院发热门诊,对疑似患者的密切接触人员,要做好居家隔离,并落实相关医学观察措施,提供好相关健康服务。


有人戴一层口罩不放心,要戴好几层,有必要吗?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没有必要。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一般的医用口罩戴一个就可以了,而且口罩也不是戴一次就马上扔掉,可以重复使用。


聚集性疫情,是怎么发生的?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首例病人有在湖北或在武汉居住、生活、旅游的历史,此后由于家庭生活接触或者照顾病人,或者聚餐之类的聚合,使得发生二代传播。


聚集性疫情,怎么防范?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如果家里有病人,一定要做好防护。家庭居室要注意通风,个人要注意卫生防护,要戴口罩,勤洗手。尽量避免去参加聚会、聚餐等聚集性活动,乘车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


除了大喇叭,农村还有哪些渠道获取防疫知识?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组织广大乡村通过大喇叭、流动小喇叭等传统方式,加上手机、微信等现代化手段,用农民群众自己的语言讲解防控知识和要求,督促农民群众加强清洁卫生,特别是厕所的卫生,增强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大家需要囤积一些口罩吗?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囤积会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随着复工复产推进,口罩产量将逐步增加,紧缺的状况会有所缓解,所以呼吁大家不要囤积口罩。口罩是有保质期的,囤积那么多,保质期过了就没有用了,浪费了。已经囤积的,建议送给亲朋好友,让亲朋好友感受你的关爱。


企业复工,怎么做好防疫?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返岗人员及时报告旅程信息和健康状况,企业、社区分别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发现疑似,就地隔离及时送诊。通过错峰上班、弹性工作制、调剂带薪休假等方式,降低工作场所人员密度。建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通风、体温监测制度,分时错峰隔座就餐或盒饭送餐,确保食品安全。配备消毒液、体温枪等,为职工配发口罩等防护用品。


1岁以下婴儿不宜戴口罩,怎么做防护?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以被动防护为主。看护人主动戴好口罩,不亲吻孩子,不对着孩子咳嗽、打喷嚏、呼气。不要过度捂热或受凉。不要用嘴尝试或咀嚼食物后喂食孩子,不共用餐具。孩子的物品、玩具和餐具要定期消毒。尽量不带孩子出门,尤其是到公共场所或密闭空间;外出时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家长外出回家后要更换衣物、洗手后才能抱孩子。


自己隔离,怎么做医学观察?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一般要求每天监测体温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室内通风两次,特别要注意个人卫生。


社区工作者上门测体温,会不会交叉感染?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各地已经意识到,上门体温排查,共用笔和体温计可能带来交叉感染风险。现在许多地方通过打电话,依托微信群、QQ群、智慧社区客户端等社区信息平台,与居民沟通体温测量情况,最大限度避免近距离接触而产生的交叉感染风险。


口罩的产量和供应量,现在怎样了?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截止到2月7日,全国口罩生产企业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73%,其中医用口罩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87%。增加口罩产量,还要扩大产能。支持一批口罩生产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扩大生产。积极鼓励多渠道进口,推动相关企业加大采购力度。


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气溶胶传播?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例如进行临床气管插管等专业医疗操作时,可能会发生气溶胶传播。


生活环境,该怎么消毒?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新冠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有的地方车辆进小区或单位时,车辆轮胎都要消毒,或者对着马路喷洒消毒剂,这属于过度消毒。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不宜过度,还是要按照规范来做,并且要注意潜在风险。


空气中有新冠病毒吗?可以开窗通风吗?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飞沫传播距离很短,不会在空气中长期漂浮。从这个角度讲,在日常通风环境下,空气中一般不会有新型冠状病毒。所以建议每天至少两次开窗通风,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措施,但是提醒大家,注意保暖。


什么是气溶胶传播?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目前尚没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


新冠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吗?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一次性口罩用医用酒精消毒,能重复使用吗?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普通居民在风险比较小的地方使用一次性口罩,在保障口罩清洁、结构完整,尤其是内层不受污染的情况下是可以重复使用的。每次使用之后都应该放在房间比较洁净、干燥通风的地方。喷洒消毒剂,包括医用酒精,会使防护效率降低,所以不宜采用酒精喷洒的方式去给口罩消毒。


哪些场合,要佩戴外科口罩?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人员密集场所的工作人员,包括从事和疫情相关的行业人员、行政管理人员、警察、保安、快递人员等,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口罩的使用时长和更换频率。一般来说,如果口罩没有明显的脏污变形,可以不必每四小时一换,但是如果出现了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需要及时更换。


在哪些场合,可以戴一次性医用口罩?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出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乘坐交通工具、逛商场、乘坐电梯、在会议室、去普通医疗机构(除发热门诊),可以佩戴普通医用口罩,就是一次性医用口罩。这种情况下回家后将口罩置于洁净、干燥、通风的地方还可以重复使用。


在哪些场合,可以不戴口罩?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如果是独处,比如在家里没有跟外人接触,包括在私家车上,或者单独在户外、在小区里遛弯,在行人稀少的公园里散步,都不必戴口罩。


吃带病毒的食物,会被感染吗?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目前来看,新冠病毒主要还是经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现在不能确定能不能通过进食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感染或传播。当前已经充分考虑这种风险,已经对实验室的检测、密切接触者的管理、特定人群的防护和特定场所的消毒,提出措施和要求。公众尤其是餐饮从业人员,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手卫生,饭前便后、接触容易污染的物品后要洗手。


小区出现确诊病例,该怎么办?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被确诊之后都会到定点医院接受隔离治疗,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也会按照有关要求进行隔离医学观察。确诊病例的家庭以及小区的公共区域都将进行清洁消毒,所以作为小区居民,无需过度恐慌,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


口罩乱涨价,怎么解决?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少数经营者串通涨价、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坚决维护防疫用品市场价格秩序。开展以口罩等为代表的防疫用品价格专项检查,对违法行为露头就打、决不姑息。对哄抬口罩等防疫用品价格的行为从重处罚,分别处以200-300万元的罚款,有力震慑不法经营者。从目前情况看,口罩虽然供给仍有缺口,但价格基本稳定。


接触15秒,就会传染吗?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是否会感染,关键在于和病人的距离以及是否采取了防护措施。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呼吸传播得少,距离短;讲话多一些,远一些;咳嗽又会远一些;打喷嚏会更远一些。如果病人在讲话、咳嗽、打喷嚏时,近距离接触,又没有采取防护措施,容易发生感染。在疫情没有控制以前,去人员集中的地方,一定要戴好口罩、做好防护。


安检时取下口罩,会不会有感染风险?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在安检过程中,人脸识别需要短时间取下口罩,在这么短的时间取下口罩一般不会造成传播。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和别人保持一定距离,安检场所也设置了安全距离线,安检结束后很快戴上口罩,一般不会造成传播。


出门有必要戴医用手套吗?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如果戴手套就可以减少手的污染,棉纱手套、布手套都可以起到这种作用,没有必要戴医用乳胶手套。不管是否戴手套,都不能取代洗手,都要坚持洗手,这样才能够减少由于手污染造成的接触传播。


普通人有必要戴N95KN95口罩吗?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
防护效果比较好的口罩,像N95、KN95,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没有必要。这样的口罩主要是给医务人员在一线为病人提供服务提供防护的,对普通人员根本没有必要,实际上是浪费。对于口罩的使用,我们没有必要过分恐惧,觉得越高级、越贵,防护效果越好,其实只要科学合理的使用,达到防护的目的就可以了。



一次性口罩有必要戴一次就扔吗?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
其实也没有必要。我每天也都戴口罩,我一天到两天换一次。口罩要不要洗?我们不主张用微波炉消毒。


哪些地方需要戴口罩?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
一个是到人员集中的地方去,比如坐地铁,乘公交,这些场所需要戴口罩。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我们就戴一般的普通口罩就可以了。医务工作者、对密切接触者管理的人员,以及为他们服务的人员,这些人戴医用防护口罩。


在家有必要戴口罩吗?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
如果一个人在家,或者家里人从来没有外出过,在家里没有必要戴口罩。在社区,如果社区没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室外也没有必要戴口罩。



返岗期间,疫情防控有什么实招?
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人员流动信息确认卡,分类明确疫情严重地区人员返岗条件。加强人员输入输出地衔接。铁路、民航等部门要统筹运力,尽量采取隔座乘车、乘机等措施,实现人员错峰返程,降低疫情传播风险。有关地区可暂时停止实行私家车尾号限行政策或作出特殊安排。

坐飞机出行,有哪些防控保障?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在旅客登机前加强健康监测。加强机场和机上的消毒。简化服务程序减少人员接触。要求旅客全部佩戴口罩。在值机过程中,尽量安排旅客坐得相对分散、相对宽松,从而保持相对安全距离。在客舱内设置“留观区”,应对突发病患情况。长途国际航班一定要用餐时,采取临近座位的旅客分批就餐的方式,避免交叉感染。


列车上有乘客出现发热症状,怎么办?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在交通运输工具的后部区域,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突发情况时的暂时隔离区域。乘客在运输途中出现发热等症状,要到车厢后部的应急区域临时隔离,并以最快的方式将乘客送到留验站。


没有症状,也能传染吗?
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 李兴旺:
无症状感染者本身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比如发热、乏力、肺炎,但是如果做咽拭子检查的话,核酸是阳性的。从发病机制来讲,这样的病人既然带有病毒,就可能会造成传播。既然病人是无症状感染者,相对病情偏轻,因此在传播能力上会比重病人的弱一点。


没有症状的感染者,哪个群体比较多?
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 李兴旺:
从目前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来说,主要是和病人密切接触者,家庭成员发生得更多一点。


口罩使用多久需要换?
卫生健康委:
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可适当延长使用时间、次数。高风险人员结束工作、中途进餐(饮水)等脱下防护装置后,重新进入需更换;被患者血液、呼吸道/鼻腔分泌物,及其他体液污染要立即更换;较高风险人员接诊高度疑似患者后需更换;其他风险类别暴露人员佩戴的口罩可反复多次使用。口罩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需及时更换。

口罩怎么保存,怎么清洗?

卫生健康委:
如需再次使用的口罩,可悬挂在洁净、干燥通风处,或将其放置在清洁、透气的纸袋中。口罩需单独存放,避免彼此接触,并标识口罩使用人员。医用标准防护口罩不能清洗,也不可使用消毒剂、加热等方法进行消毒。自吸过滤式呼吸器和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的清洗参照说明书进行。棉纱口罩可清洗消毒。


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多了怎么办?
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 郝福庆:
对于一些企业担心将来产能过剩的问题,我们再次强调,疫情过后富余的产量,政府将进行收储,只要符合标准,企业可以开足马力组织生产。


口罩短缺,怎么解决?
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 郝福庆:
重点是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供应方面,抓紧复工,提高产能,增加供应。口罩产量呈现持续上升势头,尤其是防治一线急需的医用N95口罩,优先保障,增速更快。二是在使用方面要科学使用、合理使用。医用N95口罩重点是保障一线,保障医务人员的需要,而一般的防护,请大家尽量不挤占宝贵的医用资源。


农民工、学生集中返程,怎么做好防护?
交通运输部 发展改革委 卫生健康委 铁路局 民航局 邮政局 国家铁路集团:
人员流出地做好农民工、学生行前体温检测,确保不带病出行。人员流入地用工单位、学校做好集中到达人员的体温检测。对目的地集中、具备一定规模的农民工、学生等群体出行需求,制定专门运送方案,行前集中做好信息登记,直接送达目的地,降低感染风险,并将信息登记表交付目的地单位,做好溯源准备。


工地、工厂人员密集,怎么做好防控?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 冯录召:
每日要对务工人员进行监测,尽量让务工人员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在建筑工地、工厂车间这些人群密集场所,要注意加强通风清洁,建议配备洗手液、手消毒剂等防护用品,如果在通风不良、密闭的车间内工作,上班建议戴口罩。食堂也是人群密集的场所,建议各个单位可以错峰吃饭,减少人口的密度。


乘坐出租车、网约车,要注意什么?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消毒中心主任 张流波:
乘坐以前可以先开门通通风,用消毒纸巾对坐的位置和手碰的位置做消毒,司机、乘客都戴好口罩,旅程结束,下车了,做一个手卫生。


电梯按钮,怎么防范交叉感染?
中国疾控中心:
电梯的按钮、门把手风险比较高,你碰我也碰,相互接触交叉感染的风险就大。对应策略就是三条:一是适当增加消毒频次,原来一天一次,现在可以一天多次。二是可以用一个面巾纸或者是用消毒纸巾隔开,手不直接去碰它。三是也可以在碰了它以后用手消毒剂来揉搓双手,做好手卫生。


在户外,怎么给手消毒?
中国疾控中心:
可以用手消毒剂来进行手卫生。要把手掌、手背、指缝、手指、手指尖、大拇指六个部位都擦拭到。如果有些人对酒精过敏,也可以用无醇的手消毒剂。没有手消毒剂,用消毒湿巾擦一擦也可以。


公交司乘、售货员……他们怎么防护?
中国疾控中心:
广大环卫工人、公交车司乘人员、出租车司机、地铁、机场、海关的安检检疫人员、售货员、餐厅服务人员等,日常接触人员较多,要更重视防护工作。在岗期间要规范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平常用洗手液或者流水洗手,每天至少两次测量体温,如果出现了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腹泻、呕吐、肌肉酸痛等等,应立即停止工作,及时就医。


疫情期间,怎样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卫生健康委:
乘坐火车、飞机,要尽可能隔位而坐,或者分散而坐。公交尽可能采用自然通风,需要开空调的公交车要增加清洗消毒频次。对于乘坐长途客车返回工作岗位的人们,也建议隔位而坐,分散去坐,同时建议长途汽车隔两个小时到休息区休息,不仅是休息,主要是要开窗通风。


病毒传播途径有变化吗?
中国疾控中心:
现在主要途径还是以近距离飞沫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为主,这些现象也提示勤洗手的重要性,尤其是接触了容易污染的物体表面,在饭前、便后要勤洗手,是防护病毒非常重要的手段。


怎么给孩子做防护?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
儿童应尽量避免外出,不到人员密集和空间密闭的场所,不走亲访友,不与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接触,确需外出的要正确佩戴口罩,做好防护措施。家长要加强居室通风,做好室内消毒,外出回家后洗手更衣再接触儿童。家长要教会儿童正确洗手方法,督促儿童勤洗手、不乱摸,适度运动,合理膳食,充足睡眠。


在境外的中国公民要注意什么?
外交部:
部分国家卫生检疫部门会对来自中国的旅客临时实行包括测量体温在内的健康检测措施。如发现体温异常等情况,可能采取隔离观察、入院治疗等措施。在境外旅行的中国公民戴口罩、勤洗手漱口,加强自我防护。如需协助,可及时与中国驻当地使领馆联系,或拨打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


远途旅行应该怎么防护?
卫生健康委:
如必须前往疾病流行地区,应事先配备口罩、便携式免洗洗手液、体温计等必要物品。旅行途中,尽量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在人员密集的公共交通场所和乘坐交通工具时要佩戴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口罩在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需及时更换。妥善保留赴流行地区时公共交通票据信息,以备查询。


孩子能戴成人的口罩吗?
卫生健康委:
KN95,并标注儿童或青少年颗粒物防护口罩的产品。因儿童脸型较小,与成人口罩边缘无法充分密合,不建议儿童佩戴具有密合性要求的成人口罩。年龄极小的婴幼儿不能戴口罩,易引起窒息。 建议


居家隔离,有哪些注意事项?
卫生健康委:
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感染者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后14天。居家隔离人员应相对独立居住,每日至少进行2次体温测定,谢绝探访。尽量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不得与家属共用任何可能导致间接接触感染的物品,包括牙刷、香烟、餐具、食物、饮料、毛巾、衣物及床上用品等。


用完的口罩怎么处理?
卫生健康委:
疑似病例或确诊患者佩戴的口罩,不可随意丢弃,应视作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有关流程处理,不得进入流通市场。健康人群佩戴过的口罩,没有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风险,一般在口罩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更换,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


在华的外国人如何获得应对疫情信息?
移民局:
整理翻译出英、俄、法、德、日、韩6种外文版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预防提示》,就疫情防控期间,外国人在华出入境以及签证、停居留证件办理等移民出入境政策问题进行解答,提示在华外国人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尽量减少外出和聚会活动,不要前往人员密集场所,保持良好卫生健康习惯。


普通人需要戴N95口罩吗?
卫生健康委:
疫情高发地区空旷且通风场所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颗粒物防护口罩;有疑似症状到医院就诊时,需佩戴不含呼气阀的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推荐现场调查、采样和检测人员使用,公众在人员高度密集场所或密闭公共场所也可佩戴。


返程交通有哪些防护措施?
国家铁路集团 民航局:
全国铁路有1944个车站开展进站测温、2198个车站开展出站测温,对体温≥37.3℃的旅客劝导就医。列车上发现发热旅客,也将启动应急处置程序。所有机场配备了体温检测设备并开展健康巡查,一旦发现发热旅客,按照当地政府防控要求,及时进行妥善处置。


怎么追溯确诊旅客的密切接触者?
国家铁路集团:
通过实名售票大数据梳理乘坐火车出武汉旅客大数据信息,分省区市进行了统计并提供给相应疫情防控指挥部门。对因疫情处置划定为密切接触者的旅客信息,按规定第一时间无条件提供给地方政府卫健部门。同时组织旅客填报健康登记卡,提供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出站时统一收集。


飞机上有乘客发热怎么办?
民航局:
在发放餐食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对旅客进行体温检查。航空器上如发现有发热旅客,客舱乘务员会建议其佩戴口罩并询问旅行史,如近期曾去往疫情暴发地,客舱乘务员将及时按照相关程序报告,通知目的地机场做好处置准备。


去医院就诊怎么减少交叉感染?
卫生健康委 中医药局:
完善门诊区域发热患者隔离处置流程,确保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有效运行。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提供网上或电话问诊咨询服务,对于符合条件的慢性病、老年病患者,处方用量可以适当延长,减少患者来院就诊次数。对于春节后预约住院的患者,可根据情况适当延后入院时间。非急诊手术延后择期进行,并向患者做好沟通解释。
 

上一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
下一篇:不同人群、不同场所和不同交通工具健康防护指导手册